NO.1152 米其林大厨是怎样炼成的?


你好,这里是罗胖精选。

今天的内容来自我们最新上线的课程《跟段誉学做名厨》。

这门课程的研发者是得到总编辑李翔。他采访了一家中国米其林餐厅的创办人段誉,和他联手打造了这门课程。

李翔说,从段誉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起点相对较低的年轻人,是怎么进入了一个新行当,然后,从打杂开始,到有能力掌勺,再到五星级酒店的行政主厨,最后,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名动京城的大厨师的。

下面就让我们请出李翔和段誉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这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是怎么发生。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课程《跟段誉学做名厨》,我是研发者李翔。

上一讲,段誉给我们讲了如何跨过厨师入行的第一关,上手炒菜。那所有环节都会了,你就能靠当厨师安身立命了吗?

没那么容易,现在普通的厨师被替代实在太容易了,很多餐厅都用中央厨房,还有的直接就用炒菜机器人。段誉当年就面临了找不到工作、开饭馆倒闭等等现实挑战。

一个厨师想要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必须要修炼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讲,我们就请段誉来说说,他是怎么提升自我竞争力的。

你好,我是段誉。

对于刚入行的人来说,过了打杂期,第一个挑战就是能上手炒菜。

从员工餐上手炒菜

我自己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上灶炒菜的,当时我20出头,在北京的一个餐厅打工。上灶炒菜的第一步你可能想不到,是做员工餐。

做员工餐其实很考验人,但对新手厨师却是个很好的机会。首先师父不愿意干;其次,一般人没点胆量也不敢干。因为做员工餐很容易得罪人,做不好大家就骂你,“哪个傻子做的,太难吃了”,以后你就别想做了。但是你要做好了,也很容易被师父记住。

炒员工餐有一个诀窍,就是想办法去解决众口难调这个难题。我的方法是做基础菜,比如麻婆豆腐、红烧肉炖粉条。如果大家觉得你做的还不错,那你就会有机会继续做。

我在北京打工的时候,特别积极争取去做员工餐。每天我干完了自己的活儿,给师父收拾完灶台,就主动跟师父说,员工餐您别做了,这个活儿我来。

所以我是做员工餐做出来的厨师。当时餐厅有一个调查,谁做的菜最好,结果我做的员工餐满意度是最高的。员工餐做得好,那我就可能成为实习炒锅里第一个可以给顾客炒菜的。

就这样我开始成为一个可以炒菜的厨师,实现了第一个小目标。

如何立足:开小餐馆VS继续打工

但能够炒上菜,还远远不等于你就是一个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厨师了。我当时遇到了更残酷的挑战,那就是怎么才能在这个行业立足,生存下去。

为什么我能上灶炒菜了,还要焦虑生存问题呢?回到那时候,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是河南人,当时正是很多人排斥河南人的时候。再加上我也就是个普通的厨师,履历普通,技术也算不上特别优秀,找工作就很难。

怎么办呢?其实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自己干。2003年,我和朋友合伙在北京的苹果园地铁站后面,开了一个小饭馆。

做什么呢?尝试过卖早餐。每天一两点就起床准备,但特别倒霉,我当时试了15天,结果下了9天雨,基本没什么人来,后来早餐我也就做不下去了。

白天我就炒一些家常菜,宫保鸡丁、回锅肉、麻婆豆腐。当时在同龄的厨师里面,我还算炒菜不错的,但我的水平也就是炒正常的家常菜,做不了什么大菜。

很不幸,这个小饭馆,刚开三个月赶上了非典,就倒闭了。

没办法,我只能继续出来打工。这时候,我已经想清楚了一件事,以我的家庭条件和学历,其实最好的选择,还是做厨师,再进其他行业选择也不多。

认定了厨师这个行业,接下来该做什么呢?是继续随便找个小餐厅打工吗?可前面的经历已经告诉我,就算我能上灶炒菜,那也只是厨房里众多厨师中的一个,太容易被替代了。

你可别觉得是因为我经历特殊才有这种感受,这个行业现在越来越依仗中央厨房,对前端炒菜厨师的要求其实是进一步降低了。你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炒菜厨师,那中央厨房能替代你,其他厨师能替代你,炒菜机器人也可能替代你。

怎么才能做一个有竞争力的、不可替代的厨师呢?那就是你的厨艺要好到一定程度。

跨界学习宁做凤尾

我跟你讲讲我是怎么做的。

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先不着急找个稳定的饭店琢磨晋升,用三年的时间不断跳槽,不断在不同品类的菜系里学习,来补充自己的不足。

我把当时几个受欢迎的菜系,比较有名的店全都列了出来,一家一家去应聘。当时北京比较受欢迎的菜系是川菜、粤菜和淮扬菜。比如做粤菜和大型海鲜的,比较出名的有黎昌海鲜、鲍鱼公主、鲍鱼王子。这些店,我统统都去试着应聘,三年我换了十几家餐厅。

换这么快能保证学到东西吗?也很简单,我就去看我是想要什么。

这里面就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就想要这个店的名气,在这儿干过好找工作,那待一段时间我了解完人家是怎么做的,就可以走了。第二种情况是我想学东西,但是发现全是标准化,我学不到,那就赶紧走。第三种情况是真能学到东西,那因为我基础好,即使开始进去打杂,也很容易就被师父发现提拔起来。

为什么要这样频繁地跳槽,并且是在不同的菜系之间呢?要知道,很多厨师都是在一个菜系里腾挪的。我这么做其实是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反思当时不好找工作,是因为我学的厨艺都比较浅,可替代性实在太强。对方老板问我之前在哪里干过?在小店干过一点也不加分。但如果我说在瑰丽这种大饭店干过,技术和眼界肯定不一样。所以,跟所有职场人一样,你的履历肯定要好看,一定要去找大品牌,积累经验。

第二,要在这行业里生存下去,我就要比别人多学本事。因为我并不知道,到底做什么样的菜更适合我,什么样的品牌更适合我,下一个路口有什么目标在等着我。所以我要多去学习,了解不同的菜系。

第三,既然已经决定在这个行业干下去,我肯定是要当老大的,我当时的目标是要当厨师长。要想当老大,技术肯定要全面,川菜、粤菜、鲁菜、淮扬菜肯定都要了解一些。这个行业讲究的就是技压群雄。在应聘厨师长的时候,同一道菜,因为我见得多,做得多,比别人多了解其他菜系的知识,那我就能说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你要是老板,你也会觉得这小子行。

当然,你可能会问,在川菜干得挺好,再去应聘粤菜,资历也没有用啊,人家为什么愿意要你?我的方法也很简单。没关系啊,那我就干小工,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干起。

像最早在一家粤菜名店,只要有工作我就干,杀鱼我也干,洗菜我也干。看着像是越干越回去了,但因为我的基本功特别扎实,配菜打荷都很麻利,很快就能被注意到。

你做厨师可能不会像我一样这么波折,但如果你刚入这行,我想给你的建议是:

在职业起步阶段,宁可选择到一个大品牌饭店,从最基础工作开始干起,也不要到小饭馆一开始就上灶炒菜。而且,要在早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菜系和品牌,跨界学习。

舍得投入开阔眼界

这是我提升自我竞争力的第一个心得,跨界学习。我的第二个心得,很简单,如果你还想不断往上走,你就要舍得为这个行业去投入。

作为一个厨师,像我们那个年代,也就是2000年前后,如果一年能有个二三十万收入,其实还不错。有的人赚了钱可能会选择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有的人可能就用在学习上。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再发展。但我当时已经想得很清楚了,我是一定要在这个行业做好的,那就必须多学、多看。

我在一个月也就挣一两千块的时候,就开始买一些和美食相关的杂志,当时特别有名的一本杂志叫做《东方美食》。我还买烹饪书看,一买就买好几百块。这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

除了了解具体的技术和知识,我最早知道那些名厨,比如梁子庚、赵国英,包括我的恩师屈浩,都是看杂志才知道的。

你可别以为这就是一些行业谈资。当时厨师之间彼此交流,其实都是学技术、解决温饱,根本没有想过未来发展成什么样。之前我觉得能在餐厅当上厨师长就很厉害了,但这些书和杂志让我看到原来这个行业还有这么光鲜的一面,一个名厨可以这么风光。我才知道,你只要努力是有机会被大家看到的。树立了当名厨这样的目标之后,我的行动就又有了变化。

所以,我也建议你,多为自己做职业投入,拓展眼界,早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学习对于年轻厨师而言其实是更方便了,有各种美食公众号,也有拍得很好的纪录片。我自己的厨师团队,放假的时候我都会让他们去看奈飞拍的纪录片《主厨的餐桌》,我也推荐给你。

好,我是李翔。

事后诸葛亮地来看,段誉今天能够成为一个有名的厨师,还真不是偶然的。虽然我不懂厨师行业,但是我估计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一样,创新也经常发生在跨界之处。段誉有意识地去跨界学习各个菜系,其实就不仅是个积累资历开阔眼界的过程了。

用画家亚当斯的说法,成为一个高手有两个路径,一个路径是在一个领域做到全世界最好,不是做不到,只是非常难。另一个路径容易点,那就是同时在两三个领域做到前25%。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下一讲,假设你已经能在行业立足,我们来讲,怎么进阶到名厨,做出自己的招牌菜。

我们下一讲见。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段誉老师有一个判断。他说,过去的厨师,都是委身于人的,名店之下才有名厨。但是未来,厨师这个行当,一定会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只要你手艺过硬,你就可以像他一样,开一家餐厅,甚至在米其林摘星。

如果你身边恰好有厨师的朋友,推荐你把这门课程分享过去,相信一定能帮助到他。

如果你不在餐饮业工作也没关系。我们之所以请李翔老师出马,来研发这门课程,就是为了让其他行业的人也能从段誉老师的身上获得启发。

比如,一个米其林级别的厨师是怎么开发产品的?

一个管理者是怎么去平衡江湖情谊和制度规则的?

一个只身闯荡江湖的年轻人,是怎么建立个人品牌,实现非凡成就的?

李翔出品,必出精品。推荐你在得到首页搜索“厨师”两个字,拿下《跟段誉学做名厨》这门课程,现在就加入学习。

罗胖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