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17 “常山阿姨”怎样打响品牌?


你好,这里是罗胖精选。

今天的内容来自《蔡钰·商业参考》的第二季。

蔡钰老师发现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开放二胎,家政服务的需求是越来越大,但好的阿姨却并不好找。坊间不是有句话么,“找到一个合适的阿姨比找对象还难”。

那好的阿姨是什么样呢?过去我们都是凭着经验和感受,认为来自四川和安徽的阿姨很不错,对吧。但是,最近蔡钰发现,浙江的常山县正在系统化地打造“常山阿姨”这个品牌,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这里是《蔡钰·商业参考》第二季,我是蔡钰。

家政市场是一个供小于求的市场,保姆阿姨们很抢手,好用的保姆阿姨更抢手,这样一来,行业里的一些商业公司们,哪怕想要把服务质量的标准做高,大多也有心无力。

那除了靠阿姨们自己的上进心,有没有什么系统性的力量能够驱动这一行进化呢?我们来讲一个非常有趣的尝试。

尝试者是浙江省常山县的县政府。常山县在过去的四五年里,专门成立了一个事业单位来开发本县的家政劳务资源,他们试图在整个中国的家政市场上,把「常山阿姨」这几个字做成高端服务的代名词,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

2016年底,常山县换了一位隔壁县来的县委书记,名叫叶美峰。叶美峰到任常山县之后不久,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有好几个外地的朋友专门打电话来,请他推荐常山保姆。

怎么回事儿?他做了一下功课才发现,原来常山县的工业在整个浙江算不上发达,一直有向省内其他城市输出劳务的传统。而当地的农村妇女们也愿意去杭州、温州等地当住家保姆,当时浙江省内的常山保姆有1000多人。而整个常山县多年来的文化又是行善积德、孝老爱亲,所以,常山保姆们在市场里攒下的口碑都还不错。

叶美峰做了这个功课之后顿时感觉到,家政对常山县来说是一个市场机会。你想,中国在201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13.26%,2015年又推行了全面二孩政策。家政服务需求巨大,而同时这个行业又极不规范。保姆的流动性大也就算了,关键是保姆的品行如何中介机构们很难做担保。

而朋友们请叶美峰推荐保姆,图的不就是他了解常山人,有机会规避这些风险吗?所以,这事值得专门做。

于是,2017年,叶美峰牵头成立了一个县级单位叫「常山阿姨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每年投入500万元来推动本县保姆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常山阿姨」这个家政品牌。

你看,它当时叫「阿姨」而不是「保姆」还存了一点小心思:叫阿姨,能让常山的家政工作者们更受尊重。

这一年,常山县还出台了《“常山阿姨”家政服务品牌管理规范》,来明确常山阿姨们的从业标准。到了7月份,叶美峰带队,常山县政府到杭州去开常山阿姨的专场推介会,跟整个杭州市场说:「放心服务哪里找?常山阿姨就是好。」

请注意,这句话可不是一句普通的广告,而是一句带有县政府做质量担保的广告。常山县政府带去推介会的24位「常山阿姨」现场就被8家家政公司抢光了。常山县还在培养的413名常山阿姨也都被下了订单,平均月薪达到7000元。

这就算确认了市场的需求,这条路跑得通。于是接下来几年,常山县发力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解决「常山阿姨」的技能培训和常山县本地收益问题。

技能培训很简单,常山县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阿姨学院」,去开一期又一期的家政技能培训班,边培训边琢磨:阿姨是不是可以分等级呀?初级的「简单劳务型」、中级的「知识技能型」,还有高级的「综合管家型」分别应该对应哪些技能和经验呢?24小时住家保姆的服务标准在每一个小时应该是什么呀?想要当保姆,参加培训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呀?

这么一路摸下来,到了2021年10月底,常山县已经开办了300期家政技能培训班了,给合格的学员发证书,他们往中国家政市场上输出的常山阿姨也已经接近了5000人。我查到一个2020年的数字,常山县开始干这个项目以来,3年累计带动家政从业人员的增收超过了9亿元。请注意是增收的部分,还不是总收入。

这些培训和认证标准逐渐摸出来之后,常山县政府还鼓励下辖的村子,以村集体的名义跟培训学校和家政企业合作,来成立村级劳务公司往市场上输出家政阿姨。因为家政阿姨是政府培训的,所以培训公司和家政公司还需要分别支付20%的培训费和管理费给村集体。这样一来,对应的村子一年也能够有成百上千万的经营性收入。

这是第一个动作。

第二,解决「常山阿姨」的信用实质问题。

你肯定想到了,「常山阿姨」这个名号既然要用常山县政府和全县的信誉来担保,那肯定不是谁都可以用。怎么才能够确保家政阿姨们不砸这个招牌呢?

常山县采用的办法是认证+年检:

政府开办的家政技能培训班,人人都可以免费参加。但是想要被认证成为「常山阿姨」,还需要专门申报。

常山妇联要根据阿姨的技能水平、从业经验、家政企业和雇主评价来做初审,审核过了还要再找人社、公安等部门来进行档案的联查,申请阿姨的这两项都通过以后,才能够去参加考试,考过了还得专门体检,一层层下来,每一批只有不到20%的阿姨能够拿到《常山阿姨资格证书》,此后的每年还要年检。

好,拿到资格证书的这批「常山阿姨」。县政府还要给她们挨个建立从业档案,把阿姨的家庭、品行、健康、从业、技能五个方面的信息,都核查确认一遍,来生成一个从业二维码。雇主只要扫这个二维码,就能知道,这位阿姨经过了哪些培训,有过什么从业经历,拿到了哪些技能认证,客户的评价怎么样。

这里面又有一个好玩的细节:健康、从业经验和技能这些都是硬指标,只要做个体检,或者炒个菜就都能够看出水平来。但是家庭状况和品行县政府怎么去核查呢?有意思的操作就来了:

常山县的妇联干部们,会专门去阿姨们的老家旁敲侧击,做尽职调查,看阿姨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怎么样。尤其是婆媳关系,只要婆婆说媳妇好,或者媳妇儿说婆婆好,那这个阿姨就大概率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容易融入雇主家的生活。

再比方说,干部们还会有意跟阿姨们聊前东家的情况。有的阿姨不愿意多说,有的阿姨滔滔不绝,那哪种阿姨得分会更高?当然是嘴严的那种。

这些评分信息,和雇主们给阿姨的评价,就都会体现在阿姨的信用档案里,存在二维码上。这样一来,家政市场上的雇主们,长久以来对保姆的信任难题就被解决掉了一小部分。

常山县虽然培训和认证家政阿姨,但并不直接给阿姨们联系雇主家庭。而是把她们输送给合规的家政企业。县政府还给这些家政企业发补贴,来鼓励企业们跟阿姨签劳动合同,进行正式的员工制管理。这样一来,雇主们一看:我请的阿姨不是中介公司派来的,而是家政公司的正式员工,那信任难题又能够解决一小部分。

还有一小部分的信任难题,是家政阿姨们的流动性太大。这事怎么解决呢?常山县政府又发明了一种创新性的「AB岗派遣机制」,来鼓励家政企业们采用。

AB岗什么意思呢?按照3:1的比例,给每3个住家阿姨A配一个同样服务等级的流动岗阿姨B。住家阿姨A们要是想休息?可以放假或者请假。这时候由流动阿姨B上门接替工作,这就使得雇主家里的家政服务,一年365天都不用间断,阿姨们也有时间休息。

这样一来,摆在家政雇主面前的常山阿姨,就不是能力和人品不确定的散装临工,而是经过标准化培训,组织化程度很高的专业人士了。雇主们对家政工作的信任也建立在了阿姨身后的这个组织身上。

第三,是解决阿姨们对「常山阿姨」这个名号的认同感。

前面我们说过,家政市场是个卖方市场,阿姨是不愁找工作的。县政府有免费培训当然可以参加,但阿姨们有什么必要接受后面那些麻烦的审查和约束呢?

很大的原因是,常山县借着「常山阿姨」这个品牌,创造了一个可持续、有归属的从业者系统。因为这个系统的存在,阿姨们能够从市场得到更大的尊重和更高的溢价。

你想,县政府作为「娘家人」,对家政阿姨的信用管理和对她们权益的照顾,确实都会比中介公司要更有优势。家政阿姨在雇主家受了气有公司管,在公司受了气还有县政府管。2020年初不是发生新冠疫情吗,常山县政府就帮着回家过年的阿姨们鼓捣一套「个人+家庭」的健康码,让他们给大城市的雇主看,打消雇主们的健康顾虑,帮助他们顺利地返岗。到了2021年春节,整个中国鼓励就地过年,县政府就干脆直接给几千个常山阿姨发消息说,妇联干部们可以替你们到家里看望老人、打扫卫生,你们就安心地就地过年吧。

对这些已经在外地安稳就业的家政阿姨,县政府还会鼓励他们经常回县里培训升级,让他们跟打游戏闯关似的,不断去考配餐证、月嫂证、育婴师证等等,来抬高自己的从业身价。

按照常山县的统计,在本县接受过培训的学员就业率能从10%上升到40%,而要是拿到了「常山阿姨」资格认证,就业率能够达到100%。有一个阿姨叫郑芝芸,2018年拿到了「常山阿姨」资格证,在拿证以前市场给她开的价格是5800元,她一拿到证,马上涨到了8000块,

像郑芝芸这样拿到认证的阿姨,常山县还会提供补助,还会给他们提供10-50万的贷款额度,还能给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免费保险等等。常山县还每年去评选「十佳常山阿姨」,给阿姨们拍微电影,还表彰她们身后的「最美家庭」。这又等于在十里八乡当中,给了阿姨们很高的社会地位。

这是我无意中发现的,浙江省常山县政府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产业思路。你肯定知道,在传统家政市场上,口碑最好的阿姨往往来自四川和安徽,因为雇主们只能凭着对地域文化的印象,相信这两个地方出来的人性格会温柔、做事会细致。

而常山县政府的玩法不是依赖地域印象,而是把自己对本地居民的了解,自己的组织化能力乃至自己的信用都投进去,来撮合家政服务当中的信任链条。这样的操作似乎又比商业公司们往前推了一步。

所以再过几年,「常山阿姨」可能会变成市场上一股主流的标准化家政力量。你是家政阿姨的用户吗?你对家政服务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升级思路吗?

期待你的留言。再见。

参考文献:

常山县深化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三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