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20 唐朝人爱骑马,魏晋爱骑驴?


你好,这里是罗胖精选。

今天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们特意邀请了有趣又有学问的刘勃老师坐镇,陪你轻松过十一。

刘勃老师的《国学课》,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擅长从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入手,提出扣人心弦的问题,再领着你层层剖析,最后破解出属于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密码。

前不久,刘勃老师在和同学互动的时候,就回答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什么时候爱骑马,什么时候爱骑驴呢?你别小瞧这个问题。刘勃老师说,真要细究起来,能聊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听听刘勃老师是怎么说的。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讲王弼的时候,我们提到在王粲的追悼会上,曹丕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就让大家一起学驴叫,于是:

蔡老师-大飞机设计-上海:《世说新语·伤逝》中还有个孙楚在葬礼上学驴叫的故事,是巧合,还是那时候就流行这个?

驴子和名士的关系问题,真值得讲一讲。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或者读古代的诗文,通常古人都是骑马,当然,骑驴也很常见。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的文人到底什么时候骑马,什么时候骑驴。

我们知道,马的特点是,奔跑起来,速度快,耐力好,还平稳,用于骑乘的动物里,马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但马有没有缺点?也有。简单说,马的缺点是:第一,贵,养马成本很高,还需要大片开阔地做马场。第二,骑马对人的身体素质有要求。马毕竟是体型比较大、有时也有点暴脾气的动物,驾驭烈马,需要健儿。

那么,谁能成为马的头号替补呢?

你可能会想到牛。牛的长处是比马便宜得多,力气也很大。但有个麻烦没法克服,牛的脊背太宽了,身体柔软的小牧童在牛背凹各种造型还行,成年人在牛背玩劈叉,骑乘体验就太不舒服了。

这么一比,驴子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了。

第一,驴子性成熟早,生育力强,价格也便宜。

第二,驴子作为骑乘工具,腰肢短瘦又坚强,运步灵活又平稳,骑驴比骑牛是舒服多了。而且驴子虽然胆小执拗,但是性格温顺,驾驭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才会有“小媳妇骑驴回娘家”的经典画面嘛。

总结起来就是,马的缺点刚好就是驴子的优点:马贵,对人身体素质要求高;驴子便宜,对骑驴的人身体素质要求低。一个时代的人,对驴子的态度如何,表面可以说出很多道道,但归根结底,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底层逻辑,就是考虑这两个因素。

汉朝人比较质朴,慕强,对强健的力量,对荣华富贵的喜好,摆在脸上,马就是比驴子好,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所以汉代人普遍对驴没什么兴趣,写文章的时候,往往把马和驴子对比,说马好,驴子差。比如贾谊《吊屈原赋》:“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这句大意就是说,驴和牛应该去拉货,却拉着坐人的豪车,千里马反而耷拉着耳朵去拉盐车,比喻人才选拔中的逆淘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气变了。

名士们多半倒是不缺钱,但是东晋以后,都到南方了,马的习性,还是比较偏好寒冷的,如果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养马的困难也会增加,有钱也未必买得到好马。更重要的是,魏晋名士,又酗酒,又嗑药,又不爱运动,身体素质普遍不行。我们现在讲的曹魏和西晋还好点,越到后来,社会风气越文弱。有门阀子弟听到马嘶就要说:这是老虎啊,干嘛叫它马?这当然就骑不了马了。于是,对驴子的兴趣就提升了。开头提到的爱听驴叫的故事,有这么个时代背景。

再往后,到了唐朝。汉唐并称,唐朝人的心态和汉朝人有相似之处,慷慨雄健,只是普遍更精致一些。所以唐朝又爱骑马了,没钱,不得已才骑驴。

唐朝人的笔记小说里记了这么件事:唐懿宗咸通年间,朝廷突然想起一条老规矩,官阶七品以上应当乘马,官阶低于七品只能骑驴。

当时好多到长安城赶考的考生,都骑马,这就属于僭越了,必须禁止,害得这些举子们只好纷纷找驴换马。其中有个叫郑昌图的,是个大块头,驴的体型小,骑驴对他来说就很不方便,看起来也很滑稽,于是有人作诗嘲讽说:

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嘲举子骑驴》)

这首诗,不是嘲讽郑昌图一个人,也有对朝廷拍脑袋定政策的怨怼,和诉说众多文人不得不骑驴的委屈。

到了宋代情况就完全变了。宋代疆域大幅缩小,所以产马区基本沦陷,于是马的价格就更贵了。还有,宋人比唐人文弱很多,而且宋代教育文化普及,穷书生数量激增。这样一来,驴子的两个优势,便宜,对骑驴的身体素质要求低,简直就是为宋朝文人量身定制的。于是,到了宋朝,文人才真正和驴子打成一片。

当然,宋朝人善于发思古之幽情,推崇骑驴的新风气虽然明明是他们发明的,但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要回头到历史中去找资源。唐朝诗人骑驴的资料,倒也是有的,只不过唐朝人自己不重视,宋朝人却反复强调。

比如杜甫确实是骑驴的,他写过“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也有版本说十三载的,但杜甫自己也没讲太多。宋朝人就给杜甫画像,再配上诗歌说:“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工夫画我无?”宋朝的有识之士当然看出来了,杜甫的诗歌意境多深啊,这首诗浅白,没余韵,不会是杜甫的作品,肯定是好事者为之,但架不住这种图文并茂的东西容易传播。

李贺骑着一头瘦驴,背着锦囊,瞎溜达时想到好句子,就写下来放进锦囊里;贾岛在驴背上琢磨诗,是“推”好呢,还是“敲”好呢?一不留神就冲撞了韩愈的仪仗……这种经典段落,当然也被宋朝人反复念叨。总之,这些驴背上才华超卓、命运多舛的唐代诗人,都被宋朝人所热爱。于是,我的不幸就仿佛和他们的不幸相通,进一步,他们的才华也仿佛和我的才华相通。所以,我可真是个怀才不遇的人啊。

很多宋朝诗人都这么安慰自己。

当然,在大量有驴的口水诗外,宋朝人也写出了真正的骑驴佳作。比如陆游这首: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宋朝人写诗的时候喜欢写自己骑驴,但是一填词,宋朝人就不爱骑驴,还是要骑马了。有人统计,《全宋词》中马的意象出现了1800多次,而写到骑驴的,也就是30多首。

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可能是因为,诗歌是表现诗人气节的,我很穷,但是我很骄傲,所以不妨骑驴。但“词为艳科”,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用于和欢场女子交流,追女生的时候,总是要舍得花钱,才撑得起排面的。唐传奇《霍小玉传》里,讲大才子李益第一次会名妓霍小玉的时候,特意去借了一匹装饰华丽的好马。另一篇传奇《任氏传》里,写一个叫郑六的,骑着一头驴,看见美女就连搭讪的勇气都没有。

宋代虽然马更贵驴更普及,但正因如此,要写出风月场中那种淫靡豪奢纸醉金迷的气氛,坐骑更加是非马不可的。我们看一首骑马过妓院的名作,韦庄的《菩萨蛮》。韦庄是晚唐人,但从文气上讲,晚唐其实和宋代更相通: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韦庄《菩萨蛮》)

这个多帅啊。假如把马换成驴,“骑驴倚斜桥”,也不是不行,感觉接下来应该是写写雪地上的红梅,冷清中带着一点点孤芳自赏的味道,跟“满楼红袖招”是衔接不上的。

下面我摘了一些名句,但把“马”替换成了“驴”,你可以体会一下效果的差异,画风好像都变得很清奇。

停蹇驴,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夏竦《鹧鸪天》)
门前杨柳绿阴齐,何时闻驴鸣?(欧阳修《阮郎归》)
碧雾轻笼两凤,寒烟淡指双鸦。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驴。(苏轼《西江月》)
金鞭美少年,去跃老瘦驴。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晏几道《生查子》)

正如知识和品位,不能通过肉体传播,写到情欲的世界,宋人为驴子精心建构的文化内涵,就一点派不上用场。还是骏马所代表的富贵与精力,更具简单直接的美感。

最后拐一句,驴子在西方文化中象征什么,与在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毕竟驴不如马强壮迅捷,却比马便宜,这在欧亚大陆的东端或西端,并不会有什么区别。基督教起先是穷人的宗教,所以耶稣去耶路撒冷,骑的是驴。驴子既被当作蠢笨的代表,又仿佛有某种智慧的神性。正如中国文化人和驴子一起,构成一幅既寒窘又孤高,既落寞又超逸的画面,在西方的文艺作品中,也有驴背上的智者,或者有些文学作品里,比如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动物农庄》里,象征知识分子的,干脆就是一头驴。

当然最相似的地方,还是一讲爱情故事,通常就没驴子什么事了。那个英俊少年,终究应该是骑马的。

好,今天聊了古代文化人,什么时候爱骑驴,什么时候爱骑马。这一讲就说到这里,期待你提出更多精彩的问题!下周我们继续讲《世说新语》,下一讲要说的是民间最有名的大帅哥,潘岳,也就是潘安。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