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4 万维钢拜年|到底什么是“智商”?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祝您新春快乐!我是隔壁专栏的万维钢,今天罗胖去了《卓老板聊科技》,《精英日课》也特意来给各位罗友拜个年,并且跟您聊一个关于“智商”的话题。

本期看点

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提出一个新概念,“国民总时间”。今天我也说一个概念,叫“ 国民智商 ”。这个概念可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我是要说一本书,Hive Mind: How Your Nation’s IQ Matters So Much More Than Your Own (族群心智:为什么你们国家的智商比你自己的智商重要那么多),作者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加雷特·琼斯(Garett Jones)。

“智商”是我们非常熟悉,但又很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我们知道智商和学习成绩、工作能力都密切相关。可你要说智商重要吧,高智商的人不见得收入和社会地位就高。

而这本书说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智商差异,比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异重要得多。下面这张图表现了各国平均智商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大致的趋势就是国民智商越高,人均GDP就越高。 

(横坐标是各国平均智商,纵坐标是人均GDP)

可惜图上没有中国。中国的国民平均智商大约是105,算是智商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如果在这张图上的话将会在韩国下面一点。图上还有一些特例,比如卡塔尔的国民智商只有72,人均GDP却非常之高,这是因为卡塔尔是个产油国。中国的人均GDP不高,但是经济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为什么国民智商比个人智商重要呢?咱们先说一个实验。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者找一群学生做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简单的做买卖,一人卖东西,一人买东西。卖东西的人希望价格越高越好,买东西的人则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双方讨价还价。

第二个游戏是假设一个人是开发商,开发了一片商业区,另一人作为一个商家想要入驻商业区,在其中开店。两人要共同商定店铺出租的合同。合同有很多细节,比如营业时间多长、如何进行装修等等。

这两个游戏的区别在于,第一个游戏是所谓“零和博弈”,你赢多少我就得输多少;而第二个游戏如果双方协商得好,就能够实现合作双赢。

研究者真正想知道的是这些学生的智商水平和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有什么关系。结果发现,在第一个游戏中,学生讨价还价的能力和智商高低完全没关系。而在第二个游戏中,智商越高的人制定的合同水平也越高 —— 特别是如果两个人都是聪明人,他们商量出来的合同就有非常明显的双赢特征!

所以讨价还价不是聪明人的特长,你再聪明也占不到什么便宜。聪明人真正的领域是在复杂的事务上。

最关键的是,把聪明人和聪明人放在一起,他们处理复杂事物的水平会非常之高。那么所谓国民智商的效应,其实就是聪明人的聚集效应。

那到底什么叫聪明呢? 

01 到底什么是智商

有些人认为每个人的才能都是一个定数,如果一个人这方面不行的话,在其他方面就行。“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但是非常遗憾,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已经做了无数的研究,早就达成了共识,存在一个“一般的因素”,直接决定每个人在所有领域的表现。这个“一般的因素”,心理学家称之为“g-因子(g-factor)”。用智力测验的方法可以测量每个人的g-因子,这就是智商。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他的语文成绩很可能也好,工作能力也强,自控能力也高,他的体育成绩也好,他和别人的关系也好,甚至他的身高都更高!

注意这只是一个统计结论 —— 大体上来说,有这样的趋势。用统计学的说法,就是智商和上面所说的所有素质,都是“正相关”的。当然你可以立即举出好几个例子来说某某和某某的智商高,但是一个语文成绩低,一个不会与人相处 —— 这没关系,我这里说的是*总体而言*,智商越高的人各方面表现都越好。

这个效应,叫做“达芬奇效应”,因为达芬奇就是个多才多艺的多面手。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个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首先情商和智商也是正相关的,再者,这本书就提到一项综合研究,现在心理学家认为对预测一个人成功与否来说,还是智商比情商重要。还有研究发现公司招聘员工,最应该看的指标也是智商,而不是性格分析。

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智商呢?我听说过一个绝妙的比喻 —— 智商就像体温一样。体温并不能说明你身体有什么病,但如果你到医院,医生测量的第一个指标就是体温。智商也是如此,它虽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但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智商,代表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所以这个世界其实很不公平,强者样样都强,别人搞不好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但是我们也知道,有很多人智商虽然高,也还是没过好这一生。

而最最不公平的,其实是国家和国家的智商差别。中国人平均智商105还不满足,亚非拉有些国家的平均智商还不到70,上哪说理去呢?

那么具体说来,高智商者到底有哪些素质,能对国民经济有那么大的好处呢? 

02 考虑长远

欧洲某大学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给受试者一张100欧元、立等可取的支票 —— 但是受试者也可以选择一张更高面值的支票,也是马上就能带走,但是要等半年之后才能兑现。研究人员就问受试者,为了让你愿意等半年,这张支票必须涨到多少钱呢 —— 102.5欧元?105欧元?还是107欧元?

等待,需要耐心和理性。冲动的人只顾短期的利益,想赶紧拿钱消费。理性的人能从长远打算,认为只要支票多出来的面值比银行的利息高,就应该等待。

实验结果,智商越高的人越愿意等待,而且还愿意接受一个比较低的增值 —— 比如说只要是102.5欧元就可以等。而低智商的人,就算你给150欧元他们也不等。

我们看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这类书里说的道理,就是大多数人都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备经济学家的思维,面对短期诱惑往往不能做出明智选择。可是从这个实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所有人都是非理性的 —— 高智商的人非常理性,低智商的人才是非理性的!

这种例子非常多。冷战结束后美国要裁军,政府给退伍士兵一笔补偿。退伍补偿有两种领取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马上领取25,000美元回家,从此两不相欠;第二种方式是15年内分期领取 —— 即使将利率和通货膨胀因素都考虑在内,这第二种方式能够领到的钱数也大大高于25,000美元。

美军对士兵的所有数据都有一个很好的记录,现在经济学家就很容易用当年的数据做分析研究。结果不出所料,智商越高的人越愿意接受分期付款的形式,而智商低的则都选择了拿25,000美元走人。

从个人来说,高智商的人更善于考虑长远。琼斯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想象力。高智商者很容易想象未来,对他们来说,未来和现在的价值是一样的。而低智商的人只知道现在,对未来没想法。

而对一个国家的群体来说,消费还有一个互相模仿的效应。有研究就发现,如果一个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不但他会买辆好车,而且他家的邻居也会买辆好车 —— 这是因为邻居想跟他攀比。《精英日课》有篇文章叫《攀比动力学》,说的就是高消费主要是攀比的结果。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有钱就花的月光族,那你很可能也是月光族。如果你身边的人都爱存钱,那你很可能也爱存钱。

那要是一个国家的人总体智商都比较高,都爱存钱呢?这个国家的储蓄率就会特别高。而事实正是如此,下面这张图说的是各国平均智商和储蓄率的情况 ——  

(横坐标是各国平均智商,纵坐标是储蓄率)

中国和几个东亚国家在这张图上非常显眼,高智商,高储蓄率。中国政府有时候觉得储蓄率太高是个烦恼,而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来说,有这么高的储蓄率简直是上天的眷顾!储蓄率高,银行就有更多的钱投资,国家就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工人就能用上更好的设备。这就是耐心的好处。

事实上,最有耐心、最愿意储蓄的国家,有一个逆天的力量。经济学家有个推理,说如果实行真正的全球化,资本能在各国随便流动,那么结果就是最有耐心的国家将拥有未来世界的,全部资产。

因为这个国家可以提供一个最低的贷款利率。如果贷款利率是3%,那对别国很多人来说,这是不借白不借的钱,不但应该借钱投资,而且应该借钱消费!人们会不停地去借钱,一直到那个耐心国家不愿意再借为止。那么接下来,世界上这些借钱的人的所有的工作就都是为了偿还利息!耐心国家实际上拥有世界全部资产,坐等收益。

这个故事可不是编着玩的。东亚国家最爱存钱,中国可能就是这个耐心国家。非洲的国民智商低不爱存钱,他们的很多资产不就在中国人手里吗?

所以存钱确实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点,有可能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要想成为发达国家,我们还要发挥其他高智商优势。 

03 高智商的人更容易合作

现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都爱做分钱实验,咱们说个比较新颖的。

实验是把受试者分成两人一组玩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 

1.实验人员先给A五块钱,B没有钱。

2.A可以把钱分给B一部分,分多少都可以,而不论A给B多少钱,实验人员都会把钱数乘以3 —— 比如A分给B两块钱,B就会拿到手6块钱。

3.B拿到钱后,可以选择回报一部分钱给A,但是不给也没关系。

这个游戏其实就是在模拟真实世界中的投资:我借给你一笔钱,你把这笔钱发展壮大后,再回报给我。但是这个投资能不能做成,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合作意愿。如果A不信任B,或者B不回报A,投资就不好玩了。

类似这样的实验不同的研究者做过很多次,结果都是智商越高的人,越愿意合作 —— 高智商的A愿意给B更多的钱,高智商的B也更愿意把更多的钱回报给A,这就叫“ 双赢 ”。

想要让受试者学会双赢,最好的办法是把实验重复做多次。如果双方意识到将来还要打交道,就不至于做拿了钱就跑的一锤子买卖。而聪明人对这种重复博弈的游戏尤其敏感!有研究发现,在多次博弈的游戏里,如果A、B双方如果都是高智商,他们双赢合作的可能性会比低智商的小组高五倍。

琼斯说,聪明人选择合作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更善良 —— 他们只不过更理性而已。博弈论里面最著名的一个结论就是一上来先合作,谁不合作我就惩罚,谁改正过来我还原谅,这种竞争策略是最优的。

那么如果一个国家,从政府到公司都是聪明人把持,这个合作的局面就很有意思了。

很多国家的政府有强大的力量,就算直接没收私人公司的财产也是能做到的,比如非洲某些小国就经常干这种事儿。而在文明国家,政府往往会搞长期博弈,选择和私人公司合作的态度,追求双赢,一般不会杀鸡取卵。但政府也有一个抑制不住的冲动。

这可是一个得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思想,叫做“ 时间不一致性 ”。各国政府,都想玩这么一招,分两步 —— 

1.许诺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让企业放心做长远投资;

2.一旦物价和工资都很低,就突然多印很多钱,让消费者拿钱去花,这样就能短期内刺激经济。

这一招要想玩的好,企业首先必须非常信任政府,然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会辜负企业的信任。看似矛盾,但是很有效。

政府希望企业只考虑现在,可是企业总会记住政府的做法,总要规划未来,做计划的时候就难免担心政府再次打破承诺,这就是时间不同步。

这个现象,非常普遍,而且还可以反过来玩。比如政府发现某个地区总发洪水,根本不值得建设,就宣布,这个地方以后不要再有人来建房居住了,就算你来住,将来发洪水了我可不会来这里救灾。可是人民总觉得政府不可能见死不救,结果就还是来这里建房居住 …… 后来洪水真来了,政府也真的救灾了。

所以有些承诺是用来打破的。那么在什么样的国家,承诺就是承诺,不容易打破呢?答案当然是高智商国家。

在高智商国家,企业都给政府记着账呢。一旦政府作出了违背承诺的事情,企业就可以惩罚政府,不再相信政府,拒绝投资。在这样的国家里政府必须顾及自己的声望,而企业也知道政府会顾及自己的声望 —— 大家都是聪明人,达成共识,才能长期合作。

这就是聪明人和聪明人打交道的好处。而一旦把聪明人组织起来更紧密地合作,他们还能干更了不起的事情。 

04 高手搭配高手

在经济学家看来,世界上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工作,只要有足够多的人给足够多的时间,不管这些人的水平怎么样,最后总能完成。还有一类是高难度的复杂工作,每个步骤之间环环相扣,一步都不能出错,要求每个人都很厉害才能做好,光人多没用。

比如要生产计算机芯片,一旦有个步骤出错,这个芯片就会报废,这就要求每个步骤都由高素质的人把控。

现在假设你是一个企业家,要生产一个什么产品,你手下有高手也有能力一般的员工,你应该怎么给他们组队呢?

咱们就说制作花瓶吧。假设制作花瓶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吹制成型,第二步是把吹好的花瓶放在一个箱子里,两个步骤让两个人负责。假设高手的成功率是100%,低手的成功率是50%,现在你手下有两个高手和两个低手,要让他们两人一组工作,你应该怎么分组呢?

答案是让两个高手一组,两个低手一组。这样第一组的成品率是100%,第二组是25%,你总的成品率是62.5%。而如果让每组都有一个高手和一个低手,成品率就只有50%。

也就是说,对于复杂的高难度工作,最高效的办法,就是选拔精兵强将,让高手和高手组队。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复杂工作往往是乘法的关系。比如说拍电影。假设你是一个制片厂,想要拍一个大片,那就不但要请到最好的导演,也要请到最好的演员,包括配乐、道具、布景都需要顶级配置。这就是因为每个人对电影的贡献并不是一个加法的关系,而是一个乘法的作用。也许配乐好坏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只有2% —— 如果这是一个低成本电影,那这2%的影响并不大,可如果这是一部高成本的大片,2%的票房就是一笔巨款。所以好的配乐必须去制作大片,去和最好的电影人合作。

医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希望找最好的医生看病,但最好的医生有限,只能被安排去做难度最大的手术。而难度最大的手术也最怕出事,那就也需要最好的护士。这样结果就是最好的医生总是和最好的护士组队。

而且高手和高手在一起还能互相激励。有实验表明,跟高手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发挥更高水平 —— 并不是因为想把高手比下去,更主要的是担心被高手瞧不起。

高手总是找高手,因为高手需要高手的配合。为什么同样仅仅是个律师事务所的前台收发员,顶级事务所给的工资就比一般事务所高?因为顶级事务所更出不起错,想要所有人员都是最好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富国和穷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完全不同。为什么德国能生产高精密设备,而阿根廷就不行?德国强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厉害的工程师,而是全体工人都厉害。高水平是高手和高手配合出来的结果。

机器厂房都好办,国民智商不好办。 

05 最宝贵的资源是人

琼斯这本书对“智商”这个变量的使用,是比较粗犷的风格。书中有时候提到“智商”,原始研究用的变量并不是智力测验成绩,而是某种普通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有时候干脆就是数学成绩。如果你仔细追究的话,也可以给他挑出毛病来,比如说加拿大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有本书叫《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说的就是高智商的人不一定能明智决策,可是琼斯这本书则把高智商等同于明智决策!

而我们《精英日课》之前讲过一本书叫《平均的终结》,恰恰强调的就是人的素质不能用一个单独的数字代表。

这个矛盾怎么解释呢?关键在于智商和书中提到的所有这些“高素质”,都是正相关的 —— 但是相关度又不见得很高。这就好像现在有半瓶水,你说水已经满了一半也行,你说还有半瓶是空的也行,取决于你想强调什么。

如果你要招聘员工,只看一个智商数字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你想分析国与国的国民素质差异,那么智商就是衡量综合素质的最重要指标。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个综合素质在不同人群身上差异很大,而且很难在短期内提高。

这个差异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存在。比如我看到一个统计,中国平均智商最高的地方是上海市,109;最低的省份则只有85。这个地区差异比国与国之间的智商差异小很多,但是似乎也能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与人的合作方式。

为什么年轻人都愿意去北上广深?就是因为大城市的工作更高端,合作水平更高,说白了也就是人的素质更高吧。

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土地,不是海洋,不是石油矿藏,也不是机器厂房,而是人! 

06 关于智商的建议

1.国民平均智商比单个个人的智商更重要。

2.高智商者有五个素质,对国民经济特别有好处:爱储蓄、善于合作、理解市场和现代政治、工作能力强、互相学习。

3.如果春节期间家人给你安排了相亲 —— 《精英日课》给你的建议是选个智商高的。不一定准,但统计表明,总体而言,高智商夫妇哪怕将来闹离婚,都能找到一个双赢的方式。

好了,今天的《罗辑思维》节目就到这里,祝大家春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