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82 怎样观察大人物?


你好,这里是罗胖精选。

你可能注意到了,最近我们上线了两门新课,叫做《大人物评传》。这是我们推出的又一个长期性的知识工程。我们希望以人物为线索,把人类历史的脉络给你梳理一遍。目前规划的大概有100个枢纽性的人物。第一个推出的是《项羽评传》。

这门课程的主理人是历史学家饶胜文老师,课程里的思想都是他的。但是课程里的声音呢,是我自己的。我来给饶老师当转述师,给你表演这场历史大戏。

那为什么我们要讲项羽?以及我罗胖为什么要参与进去呢?接下来,就把这门课程的发刊词推荐给你,让我解释给你听。

你好,欢迎来到《项羽评传》,我是罗胖罗振宇。

这门课的主理人,其实不是我,而是饶胜文老师。饶老师,我先介绍两句啊,他早年是以军事史、战争史以及历史地理的研究而成名,近年来才转入政治史研究。他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老师。以前我很多期的《罗辑思维》节目,都从饶胜文老师那儿获得过灵感。

那这次呢,我能请到他来得到App开设历史课,非常荣幸。

但是啊,因为饶老师本人乡音浓重,而且也比较忙,所以,我打算自己来过把瘾,把这门课转述给你听。声明一下啊,你听到的声音是我罗胖的,但是这门课里所有精彩的地方都属于饶胜文老师,我只是一个转述者。希望你喜欢这个特别的版本。

好,下面我们开始。

这门课“项羽评传”,要讲的是项羽。

项羽的故事,你肯定不陌生嘛。什么巨鹿之战、鸿门宴、霸王别姬、火烧阿房宫,等等,中学课本里有,电影电视里更多。

那项羽这个人的形象呢,因此也就很好定位:你看啊,巨鹿之战体现了他的勇猛,鸿门宴体现了他的优柔寡断,火烧阿房宫体现了他的残暴,而最后一幕“霸王别姬”呢,说明他也有温柔的一面。你看,就这四个性格标签,给他这个人在历史上定格了。

那这些性格描述啊,来源是《史记》,说得都对。但是我问你一个小问题啊:为什么司马迁要把给项羽写的传记纳入“本纪”这个序列里面呢?

要知道啊,司马迁开创的《史记》这个纪传体的写法,法度是非常谨严的。只有帝王的传记才能列入“本纪”。而项羽的政治地位呢,巅峰、说到头也就是个西楚霸王,他是个王嘛,他没有称帝,没有开创一个朝代,按说,他是没有资格进入“本纪”的。

对这个现象,有人是这么解释的,说是因为司马迁非常喜欢项羽这个人,给他破格提拔。说实话,这个解释,不能服人啊。司马迁写史记,那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啊,他要夸项羽,在文中你怎么夸都行,怎么会在这种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搞什么以权谋私呢?不是帝王的人写入了帝王的“本纪”,司马迁这不是给自己创立的写史的体例捣乱吗?

当然啦,这个问题,司马迁本人是没有解释的,只能作为一个悬案让我们后人去猜。

那我们的猜想是什么呢?你看啊,项羽这个人,他表面上是一个失败者,无颜见江东父老啊,他的一切生前的努力似乎在乌江自刎那一刻就归零了。但是,请注意,他不是历史进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插曲,他是中国历史演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他的重要程度甚至是超过了一般的帝王的啊。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司马迁才把他的传记写入了“本纪”。因为,他是比一个一般帝王还要重要的历史枢纽。

所以啊,你现在听到的这个课程,我们讲项羽,不是从生到死讲他这个人的传记和经历,不是把那些你已经熟悉的故事给你再讲一遍,而是从中国古代政治体系演化的高度,来重新看项羽这个人

所以,我们在这个“项羽评传”的课程当中特地加了这么个“评”字, “项羽评传”。在内容上,我们也集中讲项羽政治生涯中的一个片段,那就是“项羽分封”。

话说,公元前206年,在鸿门宴之后,项羽把天下分成了十八个王国,封了十八个诸侯王,那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刘邦。这件事啊,就是理解政治家项羽的关键。史书上,管这件事叫“项羽分封”。我们这门课,就集中在这件事上。

那怎么讲这个历史片段呢?

饶胜文老师说了,他看历史,注重三个角度,那就是:“局限”、“格局”和“局面”。你看,这三个词当中都带一个“局”字。什么意思?我们分别解释一下。

先来看第一个词:“局限”。

所谓局限,就是指每一个登台的历史人物,他都面临一大堆的限制性条件。历史可不是打电脑游戏,不可能先清零再开始的。历史像一个无始无终的大棋局,每一代棋手一直在下这局棋,所以每一个新登场的人物坐到台面上的时候,这个棋局早就已经展开了,他无论什么时候加入,面对的其实都是什么?是一个“残局”。

就拿项羽来说,他一登场,就面对一个乱世残局:对啊,当时陈胜吴广起义已经把秦朝大一统的局面给打破了嘛。那下面该何去何从呢?项羽要来下这局残局。

当时的各路豪杰啊,都面对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从总体上讲,这政治到底是回到秦朝时候的统一状态,还是回到更早时期的诸侯林立,就是战国时期的那个状态?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呢?从个人地位上讲,将来天下安定、尘埃落定,那每个人拿到的利益,是血统说了算,还是武力说了算?当时的人,包括项羽在内,一定都是在这个框架内思考,这就是局限。

那从“局限”这个角度看历史,我们就不会认为,世界上有什么一张白纸,可以让英雄豪杰任意挥毫作画。每个人都是在观念、资源等等限制下展开自己的创造力的。

这是第一个词,“局限”。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格局”。

所谓格局,指的就是具体的人嘛。

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认知层次那是不同的。这些认知层次决定了他能不能认清局限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同样是说一句话、用一个人、打一场仗,有的历史人物看到的就是当下的输赢利弊,有的人呢看到的就是历史大势。同样是看到了历史大势呢,有的人看到的是几十年的尺度,有的人看到的是几百上千年的尺度。格局不同,这个人物对历史发挥的作用那也就不同。

正如我们这门课的主人公项羽。如果他一发火就烧了阿旁宫,一心软就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如果我们只看到了这些故事,那我们眼里的项羽,他格局就太小了嘛,跟被喜怒哀乐控制的那些普通人还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这门课,有一个小雄心,就是要帮你看到项羽的思考、决策和行动中,有哪些更大的格局。

这是第二个词,“格局”。

好,最后我们来说说第三个词,叫“局面”。

所谓“局面”,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状态。请注意啊,历史演进,它不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是什么?是从一个局面向另外一个局面逐次地转进。这有点像我们学物理的时候知道的,物质是从固态向液态再向气态的变化一样,一个台阶,再上一个台阶。

那在这些局面的转换中,什么最重要啊?当然就是关键历史人物的创造性了。一个历史人物,假如他能够靠他的智慧,充分发挥有利因素,把制约性因素降到最低,那他就有可能,把历史车轮向前推动一点点,从这个局面开创下一个局面。

饶胜文老师提出来的这三个词:“局限”、“格局”和“局面”,那连起来理解就是什么呢?

是我们看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能采取那种航拍的视角,像坐飞机一样,高高在上,远远地俯瞰下去:哦,他有些什么故事,分别说明了他有哪些性格特征、成败输赢、历史定位。这都是标签化、符号化的理解嘛。

那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是要从空中降落到地面,试着跟在这个历史人物的身后,怀着一种“理解之同情”, “理解之同情”这句话是陈寅恪先生的话,试着看到这个历史人物面对的困境、约束和两难,看到他的迷茫、试错和决断,看到有他之前的世界和他离开时候的世界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也就是说:他面对什么样的“局限”,以什么样的“格局”去思考和行动,最终又开创了什么样的“局面”。 把这三个要素连起来观察,我们才敢说,我们理解了这个历史人物。

举个例子啊,我们都知道,项羽一度是西楚霸王,那个实力是达到了顶峰,天下他一个人的武力最强盛,那请问他为什么不称帝呢?不当皇帝呢?

这就要说到,项羽面对的局限啦。当时人刚经历过秦的统治,苦得一塌糊涂,对大一统的帝国很反感的,大家不答应再出现一个皇帝嘛。这就是项羽面对的“局限”。但是项羽明白了这个局限,他也是站在原地什么都不做吗?那当然不会。他是一个“格局”很大的人,于是他搞了“项羽分封”,以他独特的方式,把历史往前推进了关键一小步,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这门课咱们大部分内容,都在讲这个一小步。

这么看下来,你就会知道:噢,原来项羽他并不是一个只有性格,容易上头的莽夫,项羽分封,对于秦帝国崩溃后统一帝国的重建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如果没有项羽,秦汉之间的政治演变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有没有后来的汉帝国都很难说的。

中华帝国的基本形态,始于秦,稳于汉,之后持续了几千年。但如果中间没有项羽这个过渡者,这个秦汉大转型,远不会这么顺利。理解了项羽,也就理解了中国历史上这次奠基性的转变。

所以,“项羽评传”这门课,我们希望你有一个重要的收获,你将从此知道怎么从历史中吸取营养。

好,以上就是对这个课程的介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末年,看项羽分封天下。

好,以上就是大人物系列课程《项羽评传》的发刊词。

现在你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大人物”这三个字,就可以看到这门课程。希望你能喜欢,也希望你把它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支持我们把这个知识工程做下去。

罗胖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