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83 什么是“强硬的温和派”?


你好,这里是罗胖精选。

今天的内容来自大人物系列课程《俾斯麦评传》。

俾斯麦我们都知道,他是德国的“铁血宰相”。他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把欧洲中部从一个支离破碎的地区,整合成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但是,我们这门课程的主理人高林老师却说,铁和血只是俾斯麦刻意制造的一个表象,这位首相骨子里是一个“强硬的温和派”。

那究竟什么是“强硬的温和派”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听听高林老师的讲解。

你好,我是高林。欢迎来到《俾斯麦评传》。

上一讲讲到,俾斯麦面临的是一个多么难的千古困局。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样的局面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但回顾历史,俾斯麦确实还硬就是敲开了裂缝,破开了局,最终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凭什么他就能做到呢?

时势造英雄

第一,凭运气。

我说的运气,可不是发一笔横财,或者恰好和皇帝对上眼儿了平步青云这种运气.这个运气,更准确的说法是“时运”。所谓“时势造英雄”,而俾斯麦正是生对了时候。

你应该记得,上一讲末尾咱们说了。俾斯麦33岁那年,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撼动了整个欧洲的秩序,这就是1848年革命。

这个革命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核心其实就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平民要剥夺贵族的权利,推翻封建王朝。法国人要建立共和制国家;匈牙利人要摆脱哈布斯堡王朝,而意大利人和德意志人差不多,又要推翻君主制,又要统一自己的国家。

短短三个月,大半个欧洲的人口都卷入了这场革命。那德意志当然也在其中。前面说了,小邦林立的局面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了不便甚至痛苦。其中最最痛苦的就是从事工商业的市民。在君主制的框架里,这些市民不但没办法解决问题,甚至连表达呼声的渠道都没有。这些积累的痛苦和不满,最终就在1848年彻底宣泄出来了。

当然,我们今天的人是知道,国王们联合起来镇压了这场革命。不过,我们也不妨想想,要是成功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那首先肯定就像英国当年那样,持自由主义立场的革命者获得更大的权力,其次呢,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大国,维也纳体系也就完了。

普鲁士国王想想也后怕,因为虽然革命这事儿算过去了,但人们的需求并没有变化。这一次压下去了,谁敢保证没有下一次呢?所以,怎么保证革命不再发生,就成了国家接下来生死攸关的任务。

这,就是俾斯麦在这个时候得以出场的历史条件。在当时的普鲁士政治里,只有他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怎么讲呢?一句话概括:他在普鲁士两派政治力量之间,占据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生态位。

俾斯麦的“生态位”

你可能觉得有点儿奇怪,哪两派?无非就是保王党和自由派,前面已经说过了呀,他是保王党那边儿的。

这当然没错,但是仔细看看俾斯麦的成长路径,我们又能读出新东西来了。

俾斯麦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一般来说第二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和长子还有所不同。长子是奔着继承老爷的一切去的,他怎么成长,当然首先听他爸的,从小就被当成一个未来的老爷来培养。二儿子呢,没那么重的责任,教育上就可以考虑母亲的意见。

恰好俾斯麦的母亲来自一个市民公务员家庭,早早地给他把人生规划好了,就是出去上大学、通过司法考试,最后也去当公务员。那个年代,可不是人人都能去上大学的,而俾斯麦念的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充满了自由派和进步人士。大名鼎鼎的马克思,也是伯林大学的学生,就比俾斯麦低三级。

俾斯麦毕业以后,没靠当官发达,倒因为谈恋爱和赌博欠了不少钱,所以1848年革命来临的时候,他33岁,在利益上,他属于保守主义者,但是在知识和教育背景上,他又和那帮不爱读书的土贵族很不一样,知识分子和自由派那套游戏规则,俾斯麦烂熟于心。

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吧,俾斯麦是个桥梁性的人物。不管往左往右,他都能说上话。两派都觉得他在某些事情上,能为自己所用。

这种桥梁性有多重要呢?

我给你举个中国的例子,李鸿章。晚清的中国,同样有势同水火的两种势力,一派是维护传统的士大夫型官僚,另一派是想要学习西方的洋务派。李鸿章一方面是翰林出身,是最最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但同时他又是洋务派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凭借自己两榜进士的身份,李鸿章可以排除很多困难推进洋务。这就让他成了近代历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在世界近代史上,李鸿章的确有“东方俾斯麦”这么个称号。

俾斯麦的策略

那俾斯麦又是怎么捏合这两派的呢?他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策略,就是把目的和手段分开。

什么意思呢?一个人的行为说到底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而目的和手段其实都有温和与强硬之分。如果意图坚定,手段强硬,那这属于态度强硬的强硬派。相反,如果对于目的不是很坚持,态度上也比较友好,那这就是态度温和的温和派。这两种模式都很好理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生活里,都很常见。

还有一种,是态度温和的强硬派,也好理解,四个字——软磨硬泡呗!

但俾斯麦是最最稀有的一种人,他是态度强硬的温和派,就是手段强硬,但是意图温和。我再重复一遍,强硬的温和派,手段强硬,但是意图温和。

想一想,好像不合逻辑啊!既然你本来就想要实现一个妥协的目标,你为什么还要采取一种声色俱厉的态度呢?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夫妻吵架,女方大吼:“你再这样我就不跟你过了!”这句话就是典型的态度强硬、意图温和,为什么呢?因为她要真不想跟你过了,抄起包直接走了,还谈什么“再这样”呢?所以说这样的吵架,实际上是为了达成一致。

俾斯麦呢,是把这个策略升级了——他排除了情绪因素,而把它当成一种理性策略。刚才说了,俾斯麦在立场上是站在保守派贵族这一边的,在这个大目标之下,对于1848年以后的局势要怎么处理,他的意图很清楚:妥协。

咱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1848年,革命被镇压下去之后,贵族算是胜利了,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只有俾斯麦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因为俾斯麦发现,贵族之所以胜利,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实力,而是因为国王依然有威望,农民选择站在国王一边。

换言之,并不是贵族的忠诚拯救了国王,相反,是国王在农民中间的威望拯救了贵族。所以贵族的全部利益其实都维系在普鲁士的君主制度上。这个制度最大的威胁,就来自那些市民自由主义者。如果想要避免1848年的局面重演,就必须抢在市民再次忍无可忍之前主动行动起来,去解决德意志问题。

怎么解决呢?只有主动向自由主义者妥协,这就是他的意图。至于手段强硬,就好理解了,他毕竟还是需要保守派贵族的支持嘛,强硬的样子还是要做一做的。所以说,俾斯麦是一个态度强硬的温和派。

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普鲁士贵族中间是绝无仅有的。总结俾斯麦的大部分行动,就是一句话:“用态度满足一方,用行动满足另一方”。而这正是打破僵局的最好办法。

好,讲到这,“为什么是俾斯麦”这个问题也就得到了回答。

俾斯麦的这种政治策略让他在普鲁士政府里左右逢源,到了1851年,国王任命他为普鲁士驻德意志邦联的代表。这个职位是高级外交官,在普鲁士的权力序列里排到第三。从地位上说,俾斯麦已经一步登天,距离成为“铁血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俾斯麦就像一颗上膛的子弹,就差扣动扳机了。这一声枪响,发生在11年后,一个突发事件终于把它送上了更大的历史舞台。

这一讲提到的几种行动方式,你觉得有什么好例子吗?欢迎跟大家分享。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刚刚你听到的是大人物系列课程《俾斯麦评传》。这是一门小课,只有8讲。主理人高林老师会带你通过俾斯麦这个枢纽性的人物,回看19世纪的欧洲史。很多你曾经忽略的问题,都能在这门课程里找到答案。

比如,“铁血宰相”的“铁血”二字是怎么来的?

还有,俾斯麦为什么要发起普法战争?我们都熟悉的那篇语文课文《最后一课》,究竟讲的是怎么一回事?

还有,为什么俾斯麦缔造的帝国,在短短几十年之后就滑入军国主义的深渊,诞生了希特勒这么个人呢?

你如果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推荐你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大人物”三个字,找到高林老师的《俾斯麦评传》这门课程,然后开始你的学习。

罗胖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