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就要到了,我们从一个和时间紧迫性有关的事聊起吧。这两年,职场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供需冲突——一边是组织、机构哀叹找不到满意的人才,你问十个老板,九个说人才不够;另一边是求职者的年龄焦虑,叫“35岁现象”,意思是自己过了35岁就没有公司要了。
尤其是今年,我们听到好多关于这个35岁的焦虑和担心。什么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失业、35岁职场天花板,等等。35岁,当很多人自我感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突然遇到这么一道人生大槛。有人形容这种状态,叫“干电池人”。就是电用完了,被组织当作一节干电池抠出来扔掉了。
甚至,我跟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聊天,听他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人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找工作了。”
这话也太残酷了吧?凭啥啊?脑科学不是说,人脑很多功能40岁才达到巅峰状态。我40岁的大脑青春正好,咋就说我35岁的肉身宝刀已老?
这位人力资源专家给我解释,那些写在招聘启事上的条件,都是最最基本的入门门槛。哪怕你985、211毕业,英语六级甚至有专业八级,该会的软件也都非常熟练,看上去条条符合招聘条件,但是,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能达到这个门槛的候选人越来越年轻。如果对着招聘启事选人,那肯定是越年轻越好,因为可塑性强;而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组织想要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会写在招聘启事上。
35岁,如果一个人还拿着简历找工作,把简历上的那些标准化的硬技能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确实就说明他出问题了。
所以,这位专家所谓的“35岁不该来找工作”,更准确的表达是:“人到了35岁,就不该再用标准化、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
请注意,他这段话是针对在职场里打拼的脑力工作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领说的。
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能团结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在同行中有声望了;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总之,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要么有猎头来挖,要么有朋友介绍。他确实不需要四处投简历了。
在此刻,中国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地球上空飘过,上面的三位航天员多大年龄呢?
翟志刚,55岁,有一个20多岁的儿子;王亚平,41岁,有个6岁的女儿;叶光富,41岁,有个14岁的儿子。
想想看,要选拔上空间站的人,国家的储备资源一定相当多。但最后从14亿人里挑出3个四五十岁的人,说明什么?
首先,说明“35岁现象”这个天花板并不存在;其次,他们除了我们能想象的身体素质好、行动敏捷这些优势之外,一定有一个优点——他们一定是优秀的连接者。
因为他们要长时间地待在密闭空间内,彼此组成一个团队,密切合作;还要跟地面上各个门类的专家一起合作,完成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这肯定要求他们心理稳定,善于合作,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协调沟通。他们是我们发射到太空的“接口”。
这是什么?这就是软技能。那怎么积累软技能呢?来听几个故事。
有一位朋友在大医院实习的时候,导师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一次他们师生俩一起做一台胃部手术,病人是一位年轻女孩。
手术做得非常漂亮,肿瘤被完美地切除了,他们又仔细地清扫了一遍周围的淋巴结,这个病人的手术效果大概率会很好。按常理,手术到结尾,一般都是助手来缝合,因为这不是关键环节,可以让年轻医生练练手。
但是,这次,当年轻医生准备动手缝合的时候,老师拦住了他。老师说:“这次我来。人家姑娘年轻,可别让伤疤太显眼。”
当时,这位年轻医生心里就暗叹一声:这次我才知道什么叫名医。
原来名医比拼的不仅是技术;不是别的大夫10秒能缝好,他8秒就可以;不是别人能缝一个百鸟朝凤,他能缝一个狮子滚绣球。名医比拼的原来还有另一种能力。他能体会到一个和医院手术室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对病人很重要的场景:这个病人不仅要活命,而且,在未来,也许她还要穿比基尼。
请你琢磨一下,体贴难道不是成为名医的原因之一吗?
有这样的共情能力,医生就能在每一个细节上,取得病人的信任,信任能让病人更加配合治疗方案,这本身就是提高治疗效果、实现治疗目标的最重要的前提。
也就是说,医生的医术,本身就是软技能和硬技能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准确诊断、开药方、做手术是硬技能,体恤病人的感受、激发病人的信心是软技能。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胜任的。
著名的ICU医生薄世宁主任,经常在抖音上回答一些医疗问题,他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在今天,和患者达成联盟关系,也是一位医生的核心能力。”
再来看一个故事。
一位小学班主任,班上有三个学生上学没带作业本,要在群里通知家长。老师没有说三个孩子的名字,更没拍孩子的正脸,只拍了孩子鞋子的照片发到群里。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各家孩子的鞋,家长一下子就能认出来,而别人认不出来。督促的作用起到了,大家的面子也都保住了。你一看就知道,这位老师不仅会尽自己的责任,而且有能力想象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的感受。我们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是我们就已经知道,这是一位好老师。
你再琢磨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说:“未来一个教师如果仍然只是一个知识讲解与传授的角色,那么他会被替代,而成为情绪劳动者的话,他就无可替代。”
也就是说,这可不是一个好人好事的故事,也不是一个老师有多温柔的故事。家校沟通,处理好和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老师岗位职责的重要项目。而一个老师从事情绪劳动的能力,就是让他更有岗位竞争力的软技能。
你发现没有?刚才我们介绍的那位医生和这位老师其实展现的是同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软技能。
对于软技能,有很多解释,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公开演讲、专业写作、团队合作、数字素养、领导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
概括一下的话,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连接能力。
软技能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我们变成“接口”,能和其他人、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像每一片拼插积木,它既是有功能的个体,又是一个“接口”,向其他个体释放邀请信号。
35岁的人,有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了对他人处境更细腻的体察,发展出了更大的社会网络,还有就是,更柔软的心灵。这些东西其实大家都有。
但是怎么像刚才那位医生和那位老师一样,有本事把它们应用在我的职场场景中,让自己变成不可或缺的“接口”,是每个人都要在职场上不断学习和修炼的。
而且,软技能这种素质,还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我们都身在软技能的“黑暗森林”,没有人会提醒你——车开了,路没了,只剩下你在这里,其实是你的软技能出了问题。
所以,我来提醒一下你:保持身为“接口”的自觉,对维护软技能时刻警惕。
这么说有点抽象,再来个故事。
以前,我们公司中秋节不发月饼。
我们当时是这么想的,同事里单身的很多,发一盒月饼,高油高糖一个人也吃不完,不如变成钱发给大家,一是避免了浪费,二是对同事们更好。你想啊,我们发中秋过节费,一个人发500块;公司订制月饼,一盒成本也就百十来块钱。你真爱吃,拿300块去买一盒,还能剩200块喝奶茶。
但我们同事不这么想。有一年,有一位程序员忍不住了,代表群众跟我表态:“月饼还是要发的。我是不吃月饼,但是架不住我爸妈总惦记啊。他们也不是想吃月饼,但是其他亲戚朋友的公司都发啊。哪家子女单位月饼发得好,就是他进的单位好。我没什么能寄回老家的,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大城市是干什么的。”
公司一听赶紧开始操办,而且不是直接发给同事们,而是让他们填写收月饼的地址,自己家也行,老家也行。给大家看看过去两年,我们公司发的内部月饼。
这是去年的,你看这词:“万川同映月,一念即团圆。”
这是今年的,你看这词:
我们看了一下邮寄地址,几乎100%员工都选择把月饼寄回老家,有寄给父母的,有寄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老人特别高兴,八月十五家族聚会的时候,专门跟亲戚朋友强调,这孩子单位,有文化!
不仅是老人高兴啊,你想,我们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家公司,不再只是他上班的地方了,还是他的家人放心他待着的地方。
你看,我们原来还是幼稚了,以为月饼就是个福利,它就是钱,就是糖、油、莲蓉或者是五仁。不,月饼是个“接口”,让一个单位可以和员工的社会关系连接起来。
现在很多年轻人老说自己“社恐”,社交恐惧症,但其实内心是渴望友谊和互动的。有人就教了一招,发好朋友圈,朋友自然来。
你看这一条:“刚给自己做了一顿饭。想吃吗?拿好东西来换。”
不要小看这句话,它同时暗示了三层意思:第一,我会做饭,我可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哦。这是呈现价值感。第二,我邀请你来吃啊。这是呈现连接性。第三,我也希望你有独特的价值。这是有筛选性。
我们可以照此类推一下——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刚读完了一本关于产品的书,很棒。我做了详细的笔记。有需要的,找我要。”
如果一个销售,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签单了。给帮我的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礼物。他们都很喜欢。你也可以送给帮过你的人。链接在此。”
看到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我们都知道,他除了本事,还长出了“接口”。
他是不会被35岁现象卡住的。
不光个人需要成为“接口”、结交朋友,政府干部想干成点事,成为“接口”,也很有用。
我老家,安徽芜湖,这两年有一个创新,叫“畅聊早餐会”。这个创意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市领导请企业家吃饭。
领导请企业家吃饭,这可还行?这一招妙就妙在,是请吃早餐。
第一,因为是早餐,时间可控,也不喝酒,那就没有那么多平常宴请上的套路。大家专注地说正事。“你的企业有什么困难?你对政府的服务有什么要求?”
第二,因为是早餐,一碗虾子面、几屉小笼汤包、几个小菜,花费很小。但这都是我们老家的名小吃,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这些菜摆在桌上,暗示了一种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清晨时分,天也阳光,心也阳光。
第三,最关键的,这个早餐会,邀请企业家,要么是按区域,要么是按行业,大家互相之间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认识一下。这样政府就扮演了“接口”的角色,没准大家还会有后续的商业合作。
现在,芜湖市的这个企业家早餐会已经小有名气。很多地方开始借鉴。
最近,我们芜湖又有创新了,把早餐会办到了外地,等于又加进来了老乡联谊和招商的功能。
就在前几天,老家政府的早餐会开到北京来了,还给我下了请柬。这可是一张高价值的网啊,是老家给我做的一个“接口”在向我招手,认识新朋友、启发新思路、为老家做点什么事的可能性都在其中啊。可惜我因为在成都准备跨年演讲,没能参加,心里还是有点遗憾。
不光是人,现在很多城市都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做“接口”上。比如深圳,我们跨年演讲就是跟深圳卫视合作电视直播的。
过去深圳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满是年轻人的城市。
十几年前,走在深圳的街头,树是新的,人是步履匆匆的。过去的深圳,是一个老人和孩子很少的城市。
但是,就在今年这一年,深圳“突然爆发”的几个数据,把我给惊着了。
深圳在拼命地建学校。就这一年,深圳新增了约13万个学位,这是个什么数?千人规模的学校,一年就是100多所啊,平均每三天,深圳就能建一所新的中小学校或者幼儿园。
深圳还在拼命建医院。还是2021年,深圳在全国大张旗鼓招聘了7000多名医务工作者。
深圳还在拼命搞环境。过去五年,深圳把城市所有的大河小渠都整治了一顿。深圳的朋友是这么嘚瑟的,“我们也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了”。
一个城市做这些事,那花钱可海了去了,而且根本不直接产生多少收益啊。但我知道,这是41岁的深圳特区到这个岁数该有的样子。
它不再只是号召年轻人来飞扬你青春的城市,它也努力地把自己变成可以安居的城市,所以才要拼命搞教育、搞医疗、搞环境,让所有为这个城市奋斗的人,可以在这里养育儿女、奉养老人,可以安坐下来享受美好生活。
你看,41岁的深圳,也开始用软技能武装自己的城市竞争力了。
一说竞争力,你可能马上就会想起今年的另一个流行词,叫“内卷”。
大家用的时候,甚至干脆就是一个字:“卷”!听着就特别使劲。
其实,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卷”上,强调激烈竞争,是不符合这个词的本意的。“内卷”问题的重点,不在“卷”上,而是“内”上。它指的是那种——持续投入资源,但是不产生价值的竞争。
内卷怎么破呢?
很多年前,有一位前辈对我说了一段话。他说:“别跟人争,用钱衡量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他接下来告诉我的一段话,我记了很多年:“什么叫成功?20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30岁有人愿意用你,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叫成功;40岁有人愿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50岁有人愿意跟你,你桃李满天下叫成功;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叫成功。”
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啊,如果走着走着,觉得路太挤了,别慌,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路太挤了,那就该上台阶了啊。
年纪轻轻,硬技能的基础越坚实越好;年纪渐长,软技能连成的那张网越大越好。
国际高端家电品牌卡萨帝,已经是第四年赞助我们的跨年演讲了。
以前,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总是聊产品如何如何。
但是今年,风格变了,卡萨帝的朋友,上上下下都爱跟我们聊“场景”。
卡萨帝的朋友说,很简单啊,我们要从一个产品,变成一个“接口”啊。
比如在厨房这个场景里,如果卡萨帝这个品牌,只意味着冰箱、烤箱、油烟机,那和其他家电拼的是什么?拼的是配置、材料和价格。
但是,卡萨帝说,用户需要的不是厨房,而是美食啊。所以,卡萨帝这几个字,不仅仅意味着一组产品,还意味着一类“接口”,是把人和美食、和美好生活连接起来的连接器。
举个例子,你能想象吗?你用卡萨帝新一代厨房,可以在家做出烤鸭来。
你可能会说,烤鸭在家烤出来也许不难,但是,我没有全聚德师傅的刀工啊,我没办法从烤鸭的骨架上把肉片出来啊。
对,在家做烤鸭,难点不是原料,而是要对供应链做深度改造,对鸭子事先拆骨,然后冷链送到家。让你在家里请客的时候,可以一键下单,一键制作,通过最简单的加工方式,给客人端出一盘专业水准的烤鸭来。多有面子!
现在,卡萨帝厨房的烤鸭,已经能提供片皮烤鸭、减脂烤鸭等多种体验场景了。自从推出“一键烤鸭”以来,他们的食联网已累计卖出30多万只烤鸭。通过“烤箱卖烤鸭”,卡萨帝居然成了国内“销量第三大的烤鸭店”。
除了厨房的场景以外,卡萨帝还覆盖到了全屋用水、衣物护理等方方面面的场景,从各个维度支撑你的生活。
说到这里,我们才可以理解场景专家吴声老师说的那句话:“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场景持续解决问题。”
为什么可以持续解决问题?因为丰沛的外部资源,通过产品这个接口持续地涌入到用户面前。今年,很多消费市场下滑,家电企业的日子不好过。而卡萨帝还能逆势增长,连续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流水不争先,靠的是滔滔不绝嘛。